据海关统计,今年前2个月厦门关区累计出口各类船舶2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39.3%。
一、出口主要特点
(一)月度出口值波动较大。2013年以来,厦门关区船舶出口总体呈现月度分布不均的态势。今年2月份当月出口1.8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41.8%,环比增长9.2倍(下图)。
(二)超过8成为加工贸易出口。今年前2个月,厦门关区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船舶1.7亿元人民币,下降44.9%,占同期厦门关区船舶出口总值的85%;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方式出口0.2亿元人民币,增长41.9%,占10%。
(三)东盟是主要出口市场。今年前2个月,厦门关区对东盟出口船舶1.7亿元人民币,去年同期仅出口17.5万元,占同期厦门关区船舶出口总值的85%。同期,对欧盟出口船舶822万元人民币,增长10.8%;对美国出口764万元人民币,下降30.2%。
(四)民营企业主导出口。今年前2个月,厦门关区民营企业出口船舶1.8亿元人民币,下降42.2%,占同期厦门关区船舶出口总值的90%。
二、近期厦门关区船舶出口下降的原因
(一)造船完工量和行业经济效益指标持续下滑。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造船完工4534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4.7%[1];完工出口船3573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7.9%,直接影响船舶出口增长。。与此同时,重点监测企业工业总产值、经济效益、船舶出口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2013年,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1664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01亿元,同比下降3.6%,其中船舶制造企业4071亿元,同比下降6.2%;实现利润总额252亿元,下降13.1%,其中船舶制造企业171亿元,同比下降18.3%[2]。
(二)航运市场运力相对过剩制约我国船舶出口。2013年下半年以来,尽管国际航运市场出现一些积极因素,但需求与运力过剩状况总体并未改观。据中国船舶在线预计2014年散运市场供需矛盾将一定程度缓解,而集运市场难言复苏,预计2014年集装箱海运贸易增长率为5.9%,船队增长率为6.6%[3],仍处于供过于求环境之中。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今年初创下超过30年以来的最差开年走势,从2013年12月12日的2337点急剧跌落至2014年2月4日的1084点[4],预示着造船业整体进入稳定复苏通道仍需时日。
三、当前造船业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盈利难度加大,造船业务基本无利可图。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船价长期处于低位、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船东推迟接船使管理成本增加,首期预付款比例下降、船东拖欠款情况严重使企业贷款的财务费用增加,船厂开工不足、能力闲置、生产节奏放缓,受上述因素影响,船舶企业经济效益日趋恶化,亏损企业数量增加46家。统计显示,2013年1~11月,全行业实现利润252亿元,同比下降13.1%;应收账款1062亿元,同比增长4%;财务费用49.9亿元,同比上升12.8%。尽管全行业仍实现利润252亿元,但主要来自非船产品、物流配套、资本运作等业务,船舶产品生产业务已基本无利可图[5]。
(二)新订单市场回暖背后风险积聚,多重因素促使行业洗牌加快。研究机构克拉克森发布的国际船舶市场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造船企业的接单量为698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42倍,位居世界第一[6]。但如此规模的接单量集中在国内69家大型船企中,其他80多家企业几乎没有订单,显现出严重的分化现象。一方面,近期船企低价承接的订单意味着在未来2年—3年的造船周期内面临较大的钢材价格、人民币汇率以及人力成本上升所带来的经营风险;另一方面,订单迅速向少数企业集中将迫使未来2-3年整个行业洗牌进程加快,且随着2013年11月13日《船舶行业规范条件》的实施,规模大、效益高、节能环保的大型船企将从新一轮洗牌中胜出,而一批达不到标准的资源消耗较大的造船企业将面临淘汰。
(三)鼓励老旧船舶提前报废政策出台值得关注。2013年12月初,交通部、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老旧运输船舶和单壳油轮提前报废更新实施方案》,鼓励具有远洋和沿海经营资格的中国籍老旧运输船舶和单壳油轮提前报废更新,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按1500元/总吨的基准对报废更新的船舶给予补助。该项政策的出台对造船业总体利好,通过经济手段调节鼓励建造符合国际新规范、新公约、新标准要求的新型船舶,有助于改善需求结构,稳定船舶生产,推动船舶产品结构升级,促进船舶工业发展。长期来看,也有助于造船行业加快复苏,走出低谷。
|